理想的风筝读后感

时间:2024-09-29 07:02:22
理想的风筝读后感

理想的风筝读后感

看完一本名著后,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,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,写写读后感了。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,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的风筝读后感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理想的风筝读后感1

苏教版小语六年级下册《理想的风筝》这一课描写了刘老师顽强,对生活热爱。非常适合学生读。但是我觉得更适合我们教师来读。因为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生命教育的先行者(刘老师):他热爱教育事业,他有自己的理想(教好自己的学生)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,在课堂上顽强地用知识教育学生,在生活中用顽强不屈的意志力影响学生。刘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当一个老师既要教会学生知识,又要教会学生做人,教会学生热爱生命、热爱生活。刘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。下面我们就来读读文章:

一、刘老师的理想

刘老师的他的理想就是教会学生知识,教会学生做人,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。刘老师是个残疾教师,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理想,他要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,他要克服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。但刘老师做到了,他用他那顽强的生命克服了一切困难,实现了他的理想。

二、教知识,课堂上放飞“理想的风筝”

刘老师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,他克服残疾带给他的困难,不断地站着,不断地旋转着,不断地板书着……他这一切都是在为了让学生们尽快成才,他这一切都是在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。同时他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顽强,什么叫生命。

三、教做人,生活上放飞“理想的风筝

刘老师放风筝不仅仅表现他热爱生活、意志顽强。放风筝是为了教育学生(培养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还要教会学生做人)。“他故意地撒脱手……嘴里还不停地喊着:‘你们不要管,我自己来’。”在这里刘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生命的内在,生命的灵动,通过这些触动学生们的灵魂深处。刘老师用行动在影响学生,他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顽强,什么叫生命。让学生学会坚强,学会怎样面对生活,面对生命。让他的学生生命增色。作者在文章中写到: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。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,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、强烈的爱与追求,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?

四、刘老师给我们的启示

刘老师的理想是教会学生知识,教会学生做人,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。那刘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。他在课堂上为了交给学生知识努力的旋转着;刘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生活上给学生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壮,带给学生们心灵的冲击,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,让他的学生们在心里腾起坚强之气。他放飞了自己的“理想的风筝”,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学生,给了学生数不清幻想的风筝。一个残疾教师都能这样,一个几十年前的老师都能这样,我们又该如何做呢?

理想的风筝读后感2

《理想的`风筝》是我们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,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。

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,写的是作者回忆自己的身残志坚的刘老师的故事。初读课文时,我一直在想,“理想的风筝”的含义是什么呢?

熟读文章后,我从刘老师给大家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,笑谈腿疾的事例中感受到他的乐观幽默,积极向上。最重要的,是他的坦然:坦然面对腿疾,坦然面对人生,坦然面对别人的目光。生活中往往有些人,因为丁点儿的小事就神经敏感脆弱的不得了,自暴自弃,将自己丢到灰暗的角落里。相比之下,我被刘老师感动了,而那时听他讲课的学生内心却很“酸涩”,既感动,又心疼着这样的老师。

说到这儿,大家应该知道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了,而教师是一个每天需要站上好几个小时的职业。残疾的刘老师没有任何享受特权,年过半百的他不辞辛苦,任劳任怨,每天“用圆木棍撑地,右腿离地,身体急速地一转”就这样不停地跳跃旋转着讲课。这一段里有五个“转”字,从中我深深感到这个特殊的老师与别的老师最大的共同点:无私奉献、敬业爱生。

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,是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。在生机勃勃的春天,心灵手巧的刘老师就带着自己的学生或孩子,放飞自己亲手做的精致的风筝。刘老师总是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。望着风筝,那时他就像个无忧无虑的少年,因为那风筝里寄托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,放飞了风筝,也是刘老师的放飞了理想与自信,放飞了他的快乐与活力。

有时,刘老师会故意撒手,让风筝带着线绳和线拐跑掉。然后他就“笑着,叫着,拄着拐杖,蹦跳着去追赶线端”,边追边冲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喊,“你们不要管,我自己来!”当他抓住线绳时,他得意而满足,幸福而充实,因为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,他挑战了自我,他为自己的学生作出了榜样。本文作者苏叔阳就是刘老师的学生,陪这位作家熬过痛苦的“文革“和患癌在病床上十几年光阴的,就是与刘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,和其的精神态度。

刘老师的豁达、开朗、自信、乐观、自强不屈、百折不挠,他对学生对生活淳朴强烈的爱,他放飞的那些风筝,就是“理想的风筝“的含义。

理想的风筝读后感3

最近我们学习了《理想的风筝》这篇课文,我有很大的收获和体会。

这篇课文记叙了“我”回忆三十年前身带残疾、年过半百的历史老师,课上讲课与课间放风筝的情景,反映了刘老师充满活力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,展示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。

读了这篇课文,我心潮起伏,久久不能平静。一个年过半百的残疾老师,却不愿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,失去活动的自由。他只靠一根长长的、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在地上跳跃、旋转着板书、讲课;课间在操场上放风筝,蹦跳着去追风筝。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纯朴、强烈的爱与追求,在逆境中依然顽强奋斗的可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确实,面对这样一位老人,健康、年轻少年,还有什么理由来埋怨生活,甚至放弃呢?刘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,更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。

在生活中,我们面对生活的逆境也不能灰心丧气,一蹶不振,而应该在困难中奋力拼搏,去实现自己的理想,自己的追求,自己的价值。生活中,很少有能迎着困难向上的人。有一次,我和同学在一起做奥数题,为数学育苗杯的竞赛做准备。我正做着,突然被一道题难住了,我和她讨论了一会儿,还是理不出头绪来,我们只好单独想。我在草稿纸上写写算算,怎么也算不出得数。我看看她,她时而在草稿纸上演算,时而边皱皱眉头,时而埋头冥思苦想。我想:干脆翻答案看看得了,免得再费脑筋。我正要翻答案,她立即阻止了我,说:“再想想吧,多思考对我们有好处。再说在考场上没有答案了看你怎么办。”我觉得有道理,就继续想了起来。

过了一会儿,我想出了一点眉头,又计算结果,不一会儿,得数“6”呈现在我面前,我又用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验算,得数完全正确。我高兴得大喊:“我算出得数啦!”再看我计算这道题用去的草稿纸,竟然用去两页多。她看了看我的演算过程,也向我竖起了大拇指。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喜滋滋的。我想:要不是我刚才的冥思苦想,哪来的现在的喜悦呢?

“面对困难迎面而上,克服困难,不放弃。”这是我学习《理想的风筝》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。

《理想的风筝读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