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蜜蜂引路》教学设计15篇
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,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蜜蜂引路》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《蜜蜂引路》教学设计1一、教学目标
1.复习巩固第一课时中所学生字及词语,并练习书写“近”字。
2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全文,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。
3.能区别“常常”和“往常”的意思,积累“附近、谈天”等词语,并练习运用。
4.理解课文内容,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,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,学习列宁善于观察、认真思考的好品质。
5.练习看图说话。
二、教材分析
这篇课文篇幅短小,情节简单,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。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,找到养蜂人的故事。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,看似纷乱的蜂群,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:“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,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”,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。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的列宁,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,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。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,认真思考的人。
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。第一、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。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。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。
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,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。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。
三、学生状况分析
依照比赛要求这一课在八完小二年级四班完成教学。该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,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,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教学也没有过多的进行组织教学,这为课堂赢得了充足的教学时间。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,在第二课时的生字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到听写的出错率较低,因此课堂中对生字的教学用时较少。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课文能力不差,但口语表达能力欠佳,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针对提高口语能力的训练。还有值得注意的是,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,课堂中虽进行了调动,但女生的发言状况还是不理想。希望今后该班的小朋友们能在老师的培养下全面发展,茁壮成长!
四、教学过程(实录)
师: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《蜜蜂引路》(板书课题)请大家来齐读课题。
生:《蜜蜂引路》。
师:课题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个生字“蜂”“引”。请大家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两个字。
生:(空写“蜂”“引”两个生字。)
师:“引”字的第三笔是“竖折折勾”,和我一起写。
生:竖――折――折――勾――(空写)
师:这两个字记住了,其他生字记得怎么样呢?我想考考你们,好不好?
生:好!
师: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,好,你来。其他同学准备在本上听写生字。
师: 1922年,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。列宁――附近――当地有个养蜂的人,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。派人――谈天――
生:(听写生字)
师:写完了吗?
生:写完了!
师:我们先看看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写的怎么样。
生:全对了!
师:她哪一个字写得好?
生:“列、派”。
师:是的,这两个字写的不错,还有“谈天”的“谈”字也不错,她注意到把上边的“火”字最后一笔写成点,你注意到了吗?
生:注意到了。
师:和黑板上的生字对一对,看看你都写对了吗?有错要改过来。
《蜜蜂引路》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:
知识与能力
1、学会本课生字、新词。
2、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人物特点。
3、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重点难点:
重点: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人物的特点。
难点: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。
教学目标:(本节课)
1、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人物的特点。
2、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新课,揭示课题
师:(猜一猜)有一种昆虫,专门在花丛中采蜜、传授花粉,本领可大了。你们知道它是谁吗?
(生答)
师:今天,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,就与这只可爱的昆虫有关系——(板书:蜜蜂引路),请同学们齐读课题(生答)
师:谁能说说“引路”是什么意思?
(生答)
师:那蜜蜂到底给谁引路呢?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?现在,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(要求:遇到拿不准的字,可以借助课后拼音将字词读准,语句读通顺。)
(生读课文)
二、评读
师:蜜蜂给谁引路啊?
(生答)
师: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?
(生答)
师: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?
(生答)
师:老师想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课文,谁想读?
(指名生读课文)
课文读完后,其他生进行评议。
三、精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人物特点
1、学习第一自然段。
师: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,胡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!你们想听吗?认真地听,听完后,告诉大家,你知道了什么?
(师读第一自然段)(师读完后生作答)
师:(小结)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。
2、学习第二自然段。
师:请同学们默读课文。思考: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?并用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句式说一说。
(生默读课文)
师:(小结)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。
3、学习第三自然段。
师:小组依据提纲自学第三段。
提纲:
(1)有感情地轮读第三自然段。
(2)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?
用图表示:( )——( )——( )——( )
(3)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?
因为列宁想:……。
(生小组交流后,反馈)
师:这说明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?
(生答)
4、学习第四段。
师:(走到一生面前)您好!列宁同志,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?
(师点两生回答这个问题)
师:你们觉得这两位列宁怎么样?
(生答)
师:列宁所说的向导是谁?
……此处隐藏17406个字……准备1、搜集有关“蜜蜂、莫斯科”的小资料。
2、制作“莫斯科、小山、蜜蜂、花丛、园子、小房子”的彩图卡片。
3、出示句子的课件。
教学过程
一、围绕课题,谈话导入
1、小朋友,你碰到过困难吗?(板书:碰到困难)
2、是些什么困难呀?你是怎样克服的?说说看。(板书:克服困难)
3、如果你不小心迷路了,你会请谁给你引路呢?(板书:引路)
4、谁了解蜜蜂?蜜蜂有哪些作用?(出示彩图卡片“蜜蜂、花丛”)
5、当你迷路时,蜜蜂还能给聪明的你引路呢。(板书:蜜蜂;形成课题:蜜蜂引路)
二、紧扣课题,启发提问
1、齐读课题后,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问题。
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如下问题:
1)蜜蜂给谁引路?
2)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养蜂人?
3)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?
4)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?
2、小朋友真了不起,从小就养成了爱动脑筋提问题的好习惯!那么,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,并通过认真思考然后把问题圆满解决。大家说好吗?
三、初读课文,感知课文
1、仔细听老师读课文,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上问题。
、小朋友们,刚才你们一边听一边想,非常认真!还有很多小朋友非常可爱地托着腮,皱着眉在认真地思考呢。不过,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,老师还得教给你们一个绝招,要不要?(要)那好,这绝招就是多读!因为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”。现在,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课文,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,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、流利。请问你们喜欢怎样读呢?
老师适当介绍读书方法:
1)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;
2)一边读一边想;
3)对读;
4)讨论读等。
(三)学生自由读,生生互动。
四、精读课文,展示读书成果
(一)出示问题1),整体把握全文内容。
学生回答是列宁以后,追问:列宁由蜜蜂引路找谁呀?养蜂人找到了吗?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清楚?
(二)出示问题2),讲读课文第一、二自然段。
a、课件出示句子:“1922年,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。”
1、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“莫斯科”的小资料。介绍时可以相互补充。
2、讲解“附近”一词的意思。
教师点拨:读准“附近”的读音,引导学生弄懂它的意思。
1)你的座位附近有哪些同学?你住的地方附近有些什么?
2)现在你们知道“附近”是什么意思吗?(离得很近)
3)1922年列宁住在哪里?(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)
老师知道“莫斯科”的位置,(随即在黑板上贴图)。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确定小山的位置?学生上台动手贴图。
b、课文还有一个地方出现了“附近”这个词语,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句话读给大家听?
1)、课件出示句子:“列宁一边走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园子傍边有一所小房子。”
2)老师顺着小山在黑板上简画出一条小路,然后出示彩图卡片“蜜蜂、花丛、园子、小房子”,让学生上台动手贴图。
3)看贴图,练说话。
请看黑板上的贴图,用上“附近”这个词说一句话。
c、辨析“常常”和“往常”
1)游戏激趣,引发争论。
小朋友,这里有件很有意思的事:“常常”这个词语硬说“往常”这个词和它的意思差不多,肯定是它的同胞兄弟;而“往常”又死不想认。你们来当一当法官评判评判好吗?
学生辩论。
2)出示句子,启发辩析。
a、当地有个养蜂人,列宁(常常)派人请他来谈天。
b、可是(往常)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。
3)练习巩固。
设置情境:教师出示词语卡片“往常、常常、经常、时常、平常”,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,再读一读(注意答案的灵活性)。
①放学后,他()到操场打球。
②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,他()得到老师的表扬。
③我们学校的校车()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,但最近却()由一个女司机开。
④他()就很爱运动,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。
d、扫清障碍,回归问题2。
1)默读第一、二自然段,用上“因为————所以———”来回答问题2。
2)师生小结:因为列宁想( ),可是( ),所以列宁就( )。
(三)讲读第四自然段。
1、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,找到了吗?你是从哪里知道的?
教情服从学情:如果学生会提到“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人“这句时,随机讲解“果然”一词的意思。
教师点拨:列宁敲门时会怎样想呢?(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的吧)引读“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。”
1)“果然”是什么意思?
2)生活当中什么情况下能用上“果然”这个词呢?
2、出示第四自然段,指导朗读。
1)教师点拨;“惊讶”一词的意思。先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惊讶的表情;再问“惊讶”的意思;最后指导朗读对话:谁读得越惊讶,笑着说越自然就可以上台来演。
2)学生练读
3)分角色练读
4)演一演
a、看插图,想场景:列宁和养蜂人可能还会说些什么?
b、模拟表演:一生演列宁站在教室门外;一生演养蜂人、
3、品读列宁的话,问”向导”是什么意思?蜜蜂真的会引路吗?
(四)出示问题3,精读第三自然段。
1、出示句子“列宁一边走一边看,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、”
a请问,你们读懂了什么?
b师生小结;列宁之所以能找到以前自己从未到过的养蜂人的家里,靠的是仔细观察,认真思考。
c生字教学与说话教学整合训练、
1)出示训练题1)我一边仔细观察课后的生字,一边认真思考,发现了()这个生字的特点是()。
2)再用“一边————一边”说一句话。
2、出示句子“他仔细观察——————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。”
1)指名读句子,出示课件,一边指黑板上的贴图一边引导学生说。
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(),他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(),而()往往住在蜂房附近,只要我(),就能找到()。
2)出示问题4,用上“果然”一词回答。
五、拓展延伸
1、蜜蜂为什么会引路?这跟列宁有什么关系?小朋友们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?学了课文,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?说来听听。
2、师生小结: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,只要细心观察,认真思考,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3、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?你是怎样细心观察,认真思考,动脑筋把事情办好的?
文档为doc格式